「读书心得(第六期)」莫言小说《蛙》读后感

作者:汝城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朱孝狄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自然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蛙》就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蛙》为莫言重要作品,写作于2009年,作品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作品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2011年,莫言凭此作品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取《蛙》这么个书名,有着深刻的含义,首先“蛙”和“娃”,“蛙”跟造人的“女娲”的“娲”读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再者,“蛙”和“娃”都是动物。作者借用“蛙”来表现生命。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小说《蛙》结构新颖而独特,采取写信的方式来铺成。小说的五个部份,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的附件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包含了剧作家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的话剧。这是一部将书信、话剧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的小说,这种表现形式,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蛙》是一部小说,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融合了书信、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书信体的使用,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在表现方式上,这部小说是作者把故事讲给给杉谷义人先生,是两个人的对话,但这部小说,读者不是杉谷义人一个人,而是众多读者在阅读莫言跟杉谷义人的对话,这种表现形式,把所有的读者置于阅读一个人写给另一个人的信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读者拉入现实之中。

莫言的《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写照,它以姑姑为主线条,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山东高密东北乡老百姓的生生息息。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作为乡村女医生的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的形象。姑姑在作品中是一个既令人尊敬,又遭人讨嫌的人物。在五、六十年代,她是农村接生员,从事接生工作,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剧作家蝌蚪、小说中重要人物陈鼻就是由她接生来到人间。十里八乡,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她一到场,都会转危为安,甚至就连母牛难产,都请她出马,比如说作者蝌蚪家的母牛就是她接的生。那时候,姑姑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万目景仰的“送子娘娘”。到了八、九十年代,国家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国策,姑姑因为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只有原则性,缺少灵活性,一下子变成了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杀人魔王”。她在落实计划生育措施的过程中,导致张拳的老婆耿秀莲跳河身亡,蝌蚪的老婆王仁美引产失败而大出血去世;袖珍美人王胆被她追赶时生下女儿陈眉后命丧黄泉。作品中的姑姑就是当年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作品中为了传宗接代而冤死的耿秀莲、王仁美、陈眉们,就是那个年代无数个被强制采取计划生育措施的育龄妇女的生活写照。本人出生于农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亲身经历过计划生育的年代,既亲眼目睹过诸如“跳河者捞上来结扎,喝农药者洗胃结扎,上吊者解绳结扎”“打出来,压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下来”“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个”等血腥的标语;也亲眼目睹过邻居因躲避计划生育,家中房屋被计划生育工作队拆毁,财产被没收的事件;还亲眼目睹过那些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数位乡镇计生干部连拉带扯,抓着胳膊拎着腿弄上汽车,一路颠簸强行押送到乡镇卫生院做绝育手术的情景,至于因违反计划生育牵连父母,兄弟姐妹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见。有人说《蛙》是在揭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家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莫言能够秉笔直书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历程,体现了作家的使命感,令人敬佩服,何况现实中农村的计划生育现状就是如此。

莫言笔下的《蛙》中,人物取名别出心裁,以人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取名,以五官取名的有陈鼻、陈耳、赵眼、陈眉等;以内脏取名的有万心、王肝、王胆,吴大肠等;以四肢取名的有王脚、李手等,以身体其它部位取名的有袁脸、陈额、肖上唇、肖下唇等。莫言给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取名,独具匠心,赋予了人的生命力,人物形象活了起来。

莫言笔下的《蛙》,语言风趣、幽默。作者在描写姑姑的男朋友王小倜驾驶技术高明时写道:“在他出事之前,他每次在我们村子上空进行演练时,都会做出一些令人赞叹的动作。当时,我们说他驾机俯冲到我们村东头的西瓜地里,伸手摘了解个西瓜,一抖翅膀又钻上了云端”;在描写姑姑得到艾莲即将生产的消息时写道:“当时村支书袁脸的老婆正在胶河边洗衣服,她亲眼看到姑姑从那座狭窄的小石桥上飞驰而过。一条正在小桥上玩耍的狗惊惶失措,一头栽到了河里”;在描写剧作家翁蝌蚪的母亲难产时写道:“奶奶到院子里拿了一个铜盆,提在手里,站在炕前,用擀面棍子敲打着,像锣鼓一样,发出’当当’的响声。奶奶一边敲一边吆喝:出来吧—出来吧—你老爷差你去送鸡毛信,再不出来就要挨打了”并说“小孩子都喜欢看热闹,听到敲锣打鼓还能不出来看?”“姑姑后来说,她象拨萝卜一样,把我拨了出来”;在写王肝摊上的娃娃有生命力时写道:“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安然沉静,有的玩皮滑稽,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生气噘嘴,有的张口大笑“”秦大师的泥娃娃,每当月园之夜,都能闻苗起舞,一边跳一边拍巴掌一边嬉笑“这些幽默恢诣,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蛙》写感情纠结也写得很好。小说既写了秦河对姑姑的忠诚,也写了陈鼻对王胆的呵护,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写得尤为感人。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因为信全被姑姑扣下,直到小狮子嫁给剧作家蝌蚪,王肝也没有收到小狮子的只言片语。尽管如此,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写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在她的名字上吻了上百遍,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恨不得跪在地上,抱着她的脚,仰望她的笑脸,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

小说《蛙》也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扭曲。肖下唇的父亲肖上唇是粮食保管员,家中不缺粮食,看到别的孩子吃煤,肖下唇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肖上唇在“文化大革命”中结扎一身轻,无所顾忌的糟蹋很多女红卫兵;县委书记杨林在批斗中被打,受不了,就胡乱承认姑姑和他有多次性关系;纠察队员用脚踩在姑姑的背上,摆出一副英勇无畏的样子;姑姑的同事黄秋雅被剃了个阴阳头,丑陋而恐怖,黄秋雅在姑姑的对立面鼓动和协迫下,揭发了姑姑与叛徒王小倜秘密联络的罪证,并诬陷姑姑多次去县城与县委书记杨林姘居,并且还怀了孕,流产手术是她亲自做的;杨林在批斗中被打,承受不了,就胡乱承认姑姑和他有多次性关系;矮小敦实的女红卫兵,手提二只鞋子,一只挂在杨林的脖子上,一只挂在姑姑的脖子上。

小说《蛙》部份内容有淡化日本侵略历史的嫌疑。剧作家蝌蚪在信中对杉谷义人讲:“您代表已经过世的父亲向我的姑姑、我的家族以及我的故乡人民谢罪,您正视历史的态度,敢于承担的精神,使我们深深受到了感动”“侵华日军军官中,确有许多如中国电影所表现的那种穷凶极恶,粗暴野蛮者,但也有如令尊那种文质彬彬,礼貌待人的。”众所周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谈何文质彬彬,礼貌待人;在对待侵华历史的态度上,日本教科书上至今绝口不提侵略中国的历史,对南京大屠杀更是一直持否认态度,日本的右翼势力一直在供奉摆有侵华战犯神位的靖国神社,根本谈不上谢罪。对于剧作家蝌蚪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作者|朱孝狄

摄影|李杰宏

编辑|欧阳介

申明丨如需转载请到公众号后台留言

举报
评论 0